分享到:
张惠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农村产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国发2号文件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切实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农村改革创新有力推进、农业增资增效效果良好、农业农村发展劲头更足,为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构建特色产业发展布局
为巩固提升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工程,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市对全市农业产业进行了摸排,如金刺梨产业,因部分县(区)是使用2018年省级卫星定位遥感统计数据,数据不详实,为更加精准掌握现有种植面积情况,从2022年4月起组织各县(区)开展了实地摸底调查工作,经统计,全市现有面积为3.4885万亩(其中,西秀1.5491万亩,平坝0.0171万亩,普定1.2632万亩,镇宁0.007万亩,关岭0.4万亩,紫云0.1375万亩,经开区0.02万亩,黄果树旅游区0.0946万亩)。随即,我市聚焦有市场、有规模、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组织各级各部门开展了充分论证,确定了安顺市11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蔬菜、辣椒、食用菌、水果、茶叶、中药材、牛羊、生猪、生态家禽、生态渔业、金刺梨),并充分结合各县(区)产业发展情况和资源禀赋,形成了西秀辣椒、平坝蔬菜、普定韭黄、镇宁精品水果、关岭黄牛、紫云红芯薯“一县一业”产业新格局,不断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壮大升级我市11大特色优势产业。目前,累计建成1个国家级、16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省级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个粤黔协作共建农业产业园、12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8.7亿元,增长3.9%。从总量上来看,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历史性超越贵阳市的344.87亿元,从第8位上升到第7位,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稳步向前。
二、培育农业特色产品品牌
为不断提升我市农特产品质量品牌,在贵阳开设安顺市体验店,开展“3.15安顺优质农业品在行动”品牌宣传活动,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推进实施蜂糖李、黄柏、韭黄等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打造了“瀑布毛峰”“高原颂”“牛来香”等农特产品品牌、“黔坝”“全留香”“立融”等商标;推出了“黄果树中央厨房三碗粉”“南山婆系列辣椒酱”“红星山海辣椒油树脂”等精深加工产品,其中,“南山婆”荣获2021年“全国辣椒产业最具影响力品牌”荣誉称号。累计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8个;国家推行的食品农产品认证证书52家72张证书,15个农特产品评为2021年安顺“十佳旅游商品”。通过长期以来的品牌创建和宣传推广,我市的农特产品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正日益增强。2022年,广东省采购、销售安顺市特色农畜牧产品和手工艺品14.39亿元,完成年度消费协作5亿元的287.8%;2023年一季度广东省采购、销售安顺市特色农畜牧产品和手工艺品2.65亿元。
三、发挥农业经营主体作用
我市采取“内培外引”方式,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培育,持续壮大市场主体,陆续招引四川德康、成都大农、江苏立华、越秀集团等农业优强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4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7家。其中“南山婆”“三碗粉”企业成功入选省16家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全市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的家庭农场共有1648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33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47家。同时,有序助推16家涉农国有平台公司开展转型工作,市场化、实体化、法治化培育壮大国有农业企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不断完善巩固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采取订单农业、土地入股、利润返还、土地流转、务工酬劳等各种利益联结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多样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经营主体作用,以实现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农业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势头更劲,乡村振兴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四、强化生产加工体系建设
我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粮油、畜禽产品、中药材等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畜禽产品、中药材等特种种植和养殖等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如:贵州牛来香实业有限公司在镇宁县建立养殖基地,养殖肉牛2000多头,在继续抓好良田乡基地建设的同时,在良田乡的良田村、乐运村、坝草村建立了品改站、防疫站和培训室,并投资购买草种等;与红星养殖场共同建设肉牛养殖示范场,在原材料有保障的情况下,积极研发,开发出在省内外较为知名的“牛来香”系列食品。
五、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为深化农村集体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我市探索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一)“村集体+企业”模式。由村集体出资(集体资金)或者经营性资产(评估作价),以资金份额或占有股权份额方式与经营稳健的市场主体(企业等)联合经营,按资金份额或占有股权份额的比例获取效益分红并承担相应责任。如平坝区天龙镇天龙村农商服务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出资成立)将集体土地用于参股平坝区优质煤炭交易市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股份25.5%,每年年底股份分红,收入年均10-20万元,从而增加村集体收入。普定县玉秀街道红新村利用该县第二批次征地返还安置获得的156亩预留地面,以入股的方式,与房地产公司共同开发红旗安置小区,建成的商业铺面10800平方米,产权归村集体所有。
(二)村集体自主经营模式。由集体经济组织将拥有的经营性固定资产或者设备、设施,采取租赁方式出租给经营主体或个人,获取一定租金。如平坝区天龙镇天龙村农商服务专业合作社,将集体拥有的门面出租给经营户经营重彩蜡染,每年租金4万元;将集体土地贵熬堆煤场出租给平坝区城投公司,年租金60万元;将村集体土地600亩租给“沈庭林中药材基地”种植中药材,年租金20.6万元。黄果树白水镇大坪村将8个有完全产权的铺面出租,2022年获得10万元收入;因村集体土地被占用而享有一定收益权的196个铺面,每个铺面每年获得收益9000元,共计176万元。
(三)市场主体为主的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未发包的村集体土地和向农户流转的土地,采取公开协商等方式流转给社会经营主体或个人,流入方定期向村集体上交一定承包费。如平坝区十字乡金家坝村农业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属村合作社)将村集体荒山经营权出租给个体户种植林木,合同约定,出售林木产品的利润按5:5分成。
(四)“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领办专业合作社,鼓励村集体采取以集体土地、林地、荒地、闲置办公用房等资产为股份加入合作社,以股权分配方式让集体资产资源实现市场化运营,依靠党支部的管理保证集体资产资源不流失,支部、产业、社员三方力量有效融合交汇,各自发挥积极作用,形成互促多赢局面。如平坝区塘约村,原属省级一类贫困村,面对洪水灾害,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思路,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成功探索出“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富裕”的“塘约经验”,总结了“合作社:村集体:村民按3:3:4”的收益分配模式进行有效的村集体经济分配,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支持和拥护,迅速壮大了塘约的村集体经济,让穷山寨变成闻名全国的小康村。
六、推进产业发展改革创新
结合国发2号文件精神,我市大胆试、大胆闯,制定出台了《安顺市创新财政涉农产业资金投入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试行)》,创新改革财政资金投入农业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实施农业产业项目,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政策优势,社会资本的管理、技术、市场等优势,金融资本的资金优势和合作社、农户的本地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确保农业产业项目实现一体化专业管理。目前我市15个SPV项目投入财政涉农产业资金1.9亿元,有效促进蜂糖李、金刺梨、茶叶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2023年6月25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