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警惕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暴发成灾
近期我市降雨频繁,田间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流行。据植保技术人员调查发现,关岭自治县部分乡镇查到水稻细条病发病中心田块,平均病株率达0.93%,最高达6%。
症状及特点:叶片上的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暗绿色至黄褐色纤细条斑,宽0.5~1毫米,长3~5毫米,呈油渍状半透明。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许多细小的露珠状深蜜黄色菌脓,干燥后不易脱落。病斑可以在叶面上的任何部位发生。严重时,病斑增多而联合,局部成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斑块,外观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检查,仍可看出是由许多半透明的小条斑融合而成的。发病重时,稻株矮缩,叶片卷曲。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可借风雨、露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进行再侵染。 一般是在分蘖以后,特别是在孕穗、抽穗阶段才发现。
根据品种布局、病源基数和近期气象因子分析,预计我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为中等发生,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大风暴雨区域易造成水稻伤口多、串灌漫灌引起连片发病风险高,防控形势严峻。
当前防治建议如下:
各县(区)植保站要密切监测老病区的发生情况,病情发生时,要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并做好技术指导当地农户进行统防统治。用药上,气候对发病有利应连续施药2-3次,每7天一次,药剂宜选择噻唑锌、春雷·噻唑锌、噻菌铜、氯溴异氰尿酸、春雷霉素等。
注意事项:加强用药安全防护;严禁水稻扬花时间施药;严禁水源点配制农药,农药包装废弃物带离田间集中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