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普定县穿洞街道靛山村推进创建宜居乡村工作情况

发布时间: 2022-08-29 11:15     来源:安顺市农业农村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好市委、县委关于宜居乡村创建的批示指示精神,按照穿洞街道党工委的安排部署,扎实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宜居乡村创建工作落实,靛山村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同步推进”的工作原则,以“五步法”为抓手,以“五来”行动为载体,对标“四清两改四严禁”要求,抓常抓长宜居乡村创建。

一、主要做法

(一)狠抓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成立以包片领导为组长,支书、主任为副组长,驻村工作组、乡村振兴工作队、村支“两委”及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工作组,结合“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网格化管理体系,充分调动联户长参与宜居乡村创建工作,层层压实责任,厘清工作职责,制定路线图、时间表,倒排工期,落实“清单化”调度。

(二)狠抓“五来”行动,强化宣传攻势。一是党旗一线飘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动全村在家的18名党员组建宜居乡村创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带头参与创建工作;二是宣传广播响起来。紧围绕“424”内容,编制通俗易懂的宣传广播,通过“小喇叭”、“腾讯为民”平台、村民微信群等宣传方式传递“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三是党员干部动起来。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党员干部化身“环卫员”“宣传员”“监督员”,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义务大扫除和宜居乡村创建大宣讲,重点清理公路沿线、公共区域、盲点死角的环境卫生、野广告,入户发放宜居乡村创建宣传手册800余份,动员群众自觉清理房前屋后;四是志愿服务入村来。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建5支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2-3次宜居乡村创建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强大合力;五是群众主动干起来。利用夜间召开群众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院坝会,将“四清两改四严禁”纳入村规民约,明确奖惩措施,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实行“门前三包”、“委托管理”责任制,将水沟、院坝、串户路、承包田地的清理责任化整为零到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436份。

(三)狠抓“五步”法,确保落地见效。一是宣传发动唤参与。坚持党建引领,以“五来”行动为载体,面对面、多渠道、全覆盖宣传宜居乡村创建工作,不断增强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确保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开展“小手牵大手”红领巾集中行动,组织放假在家的中小学生分别深入示范户、整改户、一般户家中感受宜居氛围,化身“文明小使者”协助保洁员清理公共区域卫生,带动家人积极响应,确保户户参与,为宜居乡村创建贡献“红领巾”力量二是示范带动促参与。突出整治重点、找准整治难点,以中寨组成果申报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试点为契机,规范村庄规划,引导农户统一房屋建设风貌,逐步改变陈规陋习,统筹引领剩余3个村民组向中寨组看齐;三是评比公示逼参与。建立“示范户”、“整改户”的评比考核机制,对评比出的“示范户”、“整改户”由“村支”两委及卫生监督队采取“敲锣打鼓”的方式上门挂牌,并定期在全村进行“红黑榜”公示,以“晒脸”的方式倒逼后进农户主动参与宜居创建。截至目前,我村评选红榜示范户102户、黑榜后进25户;四是样板展示懂参与。分批组织党员及部分群众代表赴安顺市开发区宋旗镇平寨村、阿歪寨参观学习5次,让群众到“先进村”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切身感受宜居环境;五是感受宜居主动参与。持续推行村民议事会制度,鼓励党员、群众建言献策,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不断提高村民议事、决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四)狠抓村级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一是资金保障方面,靛山村将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与宜居乡村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用于宜居乡村创建;二是产业发展方面,靛山村明确“一主(茶叶)两辅(韭黄、肉兔)”的发展思路,引进4家茶企白茶种植1900余亩,韭黄种植500亩,建成全县最大规模化肉兔养殖场1个。下一步将继续多方集成资金、资源做好循环生态农业发展,重点推进茶叶和肉兔的深加工,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实施宜居农房、污水处理、沟渠治理、道路改建、厕所改建等项目,持续改善靛山村人居环境。

二、取得的成效

(一)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建成,群众自觉性逐步提高。

一年多来,通过定期开展“红黑榜”评选活动、组织群众到“先进村”参观学习,感受宜居乡村创建带来的变化,

靛山村的“村规民约”、“门前三包”等制度从最初的群众“被动”接受,逐步变为了主动遵守,群众参与宜居乡村创建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各项长效管理机制得到较好的运行。

(二)人居环境整治初见成效,群众幸福感大步提升。

靛山村牢牢把握入选省级特色田园示范试点的契机,充分利用各级项目资金,积极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村级建设,着重完善全村基础设施,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一年来,靛山村通过宜居农房建设项目,完成40000余平方米房屋装饰外观整治及182户“三园”打造,家家都是“小洋房”;实施污水处理项目,解决全村生活污水排放难题;实施道路改造项目,完成村内17000余平方米主干道靓化,村民出门不再“灰尘朴朴”;实施公共环境整治及景观小品建设项目,建成一座生态广场、3000平方米公共环境绿化及4处景观小品,村民出门处处都是“旅游景点”;实施太阳能路灯建设项目,完成100盏太阳能路灯安装,晚上不用再“摸黑走路”。

(三)村级治理体系初步建成,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靛山村近年来不断探索基层治理体系,通过线上“腾讯为村”“数字乡村”平台、线下成立村民议事会的方式推进村民自治,健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网格化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由广大群众及议事代表与村两委共商、共议、共管村级重大事项,村民可通过线上平台监督村两委工作,村委也可通过线上平台监管村内情况,群众能充分参与到宜居乡村创建工作中来。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持续将宜居乡村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纳入常态化工作管理,对目前已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三包”责任制、“文明户”评选制度、保洁管护制度等作为长期坚持的工作进行开展,持续巩固创建成效;二是继续加强创新探索,在巩固好现有创建成效的基础上,借鉴学习其它示范村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推动靛山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更上新台阶;三是找准发展定位,结合靛山村实际,继续在村级治理、产业发展上下大力气,推动靛山村在乡村振兴中有新作为、新发展,建设成“生态美、百姓富”的新靛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