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安顺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20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5-07-04 10:30      

潘中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推进大豆扩面增产的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您提出的问题及分析客观中肯,相关建议对推动我市大豆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设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保障良种供应的建议

近年来,安顺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筑牢种业基础、推动育种创新、扶优企业主体、统筹协调推进的原则,发挥区域优势,做大做强种业产业,为种业振兴提供保障。保障大豆玉米良种生产供应方面,我市由市农科院加快相关技术攻关,开展大豆、玉米繁(制)种专题研究,集成适宜我市生态条件的大豆、玉米高产高效繁(制)种技术,为建立长期、稳定的大豆、玉米繁(制)基地提供科技保障。我市同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围绕大豆资源鉴定利用申报“贵州‘三耐’大豆新品种优育重点实验室”等项目2项“十四五”以来,创新选育出“顺单8号”“安豆10号”玉米大豆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认定)。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渐年重视,我市玉米种植稳定在70万亩以上,大豆种植稳定在17万亩以上,玉米大豆复合种植10万亩(中央、省级补贴合计200元/亩)以上,有力保障了玉米、大豆在我市生产、销售渠道。

二、关于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探索托管服务模式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积极争取有关涉农政策资金支持,大力发展培育农机基层服务组织,加大农机行业协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农机服务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力度,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了基层大量的农机服务、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在推动农机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依托有实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农机服务公司创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模式,推动机耕、机械化育秧、机播(机插)、机械化植保、机收及烘干加工等全程机械化服务,各县区已完成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

二是督促指导各县(区)引导和组织农机服务组织积极投入“春耕”“三夏”农业生产开展机械化作业服务,积极组织开展“农机闹春耕”活动现场会和农机“3·15”权益保障日活动。截至6月20日,全市完成机耕作业服务面积117.98万亩,机播面积39.15万亩,机收面积57.52万亩,检修农机具1.847万台,培训农机手0.53人,投入农机具3.47万台(套)。

三是指导各县(区)完善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区域农机应急救灾中心)运行服务机制,谋划推动在有条件的涉农乡(镇)建设区域农机服务中心,目前已挂牌运行的有10个,发挥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在“春耕”“三夏”等重要农时机械化抢种、抢收及防汛抗旱等应急救灾作用,有效推进农业生产进程。
    、关于加大技术服务及示范力度,促进种植规范化的建议

近年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稳定,我市2024年承担11万亩任务,2025年承担10万亩任务,在春耕季节,省、市、县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均组织多场次技术培训,市、县两级均成立了技术服务指导组,在生产季节下沉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同时,打造市级示范点一个,每个县(区)、乡镇均打造最少一个示范点,形成了以点带面连片的辐射带动效应,引领粮油产业提质增产增效。
    、关于加大山地农业机械的引进和研发及推广应用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山地农业机械的引进和研发及推广应用。一是逐年加强农机新机具推广应用,依托农机购置补贴与东西部现金资金,通过农机新机具展示会、现场演示会,推广新型无人驾驶拖拉机、微耕机、履带式水田拖拉机、玉米大豆精量播种机、小型田园管理机等新型农机具4500余台(套)。

二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各级农业、农机部门紧密配合,针对不同区域和季节,根据作物种类、地形规模、气候情况、种植模式及机械化特点,分区域分作物优选适宜的机械化技术路线和装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在全市进行推广学习,努力破解农机农艺不佳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通过选育、推广适于机械化作业、轻简化栽培的品种,加强农作物宜机化种植技术的试验示范,为土地流转集中式规模经营提供大型高效农机服务。

三是加强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机械化示范点建设,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抓好农机农艺相结合,根据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特点,建立与之配套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服务,今年,市农机中心共建设玉米、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全程相结合示范定点6个,每个示范面积都在100亩以上,辐射带动面积500~1000亩。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的建议

我市依托市农科院等部门,每年组织各种产业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本地农业经营大户、企业骨干、合作社领头人、社会化技术服务能手等优秀人才为对象,使其尽快转型升级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将有意愿返乡从事农业创业活动的大学生、退役军人、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工等纳入培育对象,加快培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2023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319人,2024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994人,2025年将继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新型职业人才,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市大豆种植面积将稳定在70万亩以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下步工作中,我市将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在大豆产业发展中,通过政府引导,主体带动,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加强示范推广、熟化集成技术,持续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推动玉米大豆兼容协调发展,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有力推动大豆扩面增产

再次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恳请继续对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建设提出宝贵意见。

202563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