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安顺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5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5-07-04 10:08      

九三学社安顺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安顺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对我市肉牛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牛产业发展概况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24〕13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肉牛产业列为全市“三主三特”农业特色首位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推动肉牛产业发展。我市立足关岭牛种质资源优势,从品种繁育、规范化标准化养殖、屠宰与精深加工、品牌创建等关键环节,力争到2030年实现肉牛产业综合产值100亿元目标,把安顺市打造成西南地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025上半年,全市持续实施肉牛产业奖补、“28安心养”联农带农、“企业+农户”代养模式、饲草料本土化供应等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省级项目资金,推进肉牛产业扩群增量。积极引进四川德康、贵州黄牛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养殖场、家庭牧场发展。积极推进肉牛屠宰加工,释放屠宰产能,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关岭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关岭牛”品牌建设进程,提升品牌溢价。预计全市牛存栏36.21万头,出栏肉牛7.39万头,牛肉产量1.07万吨;新增肉牛家庭牧场270个,保有量达2042家;建成年产12万吨牛饲料加工厂1个,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1.5万吨;新增人工种草4.13万亩,累计保有面积达15.61万亩;屠宰活牛7600头,已超出了2024的全年水平。

2025上半年,关岭牛存栏21.28万头。其中纯种关岭牛存栏3.86万头(母牛19751头、种公牛515头),杂交关岭牛存栏17.42万头。

   二、建议的办理答复

(一)基础母牛扩群增量推进缓慢问题

针对基础母牛扩群增量缓慢问题,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措施逐步解决

一是完善“核心场+扩繁场+农户”三级繁育体系,采取性控冻精技术,调优种群结构,扩大母牛种群规模。

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肉牛产业发展。2025年安排1.2亿元财政衔接资金实施“见犊补母”“购牛补助”,对脱贫户、监测户养殖母牛产犊的,按照1000-2000元/头标准给予补贴,对脱贫户、监测户新增购入能繁母牛的按照4000-6000元/头的标准给予补贴。

三是积极争取肉牛增量提质行动项目资金支持,补贴增加能繁母牛存栏量。对从市外购买母牛或本地饲养母牛并产犊的,按照1000—1500元/头的标准给予补贴。2025年,争取到肉牛增量提质行动(南方省份种草养畜)项目资金680万元在关岭县实施。

(二)饲草料成本较高问题

针对饲草料成本较高问题,主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措施逐步解决

一是加快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培育秸秆饲料化利用收贮加工主体,建设秸秆收储中心,推行“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收储模式,合理布局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就地就近解决当地本土饲草料供给。

二是积极争取“粮改饲”“秸秆饲料化利用”等项目支持,对种植优质牧草、收储利用农作物秸秆饲料资源的企业、合作社、养殖场、养殖农户给予适当补助。已争取2025年中央粮改饲项目资金793万元,其中关岭县463万元、镇宁县168万元,西秀区162万元,对实施种草养牛、实施优质饲草秸秆收贮加工养牛的主体给予40-60元/吨的补助;已争取2025年省级秸秆饲料化利用补助项目资金168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对年收储或加工利用量达50吨以上主体,给予35元/吨的补助。

三是提升青绿饲料生产供给能力。充分利用农闲田、果园隙地、林地等土地资源,大力发展青贮玉米、多花黑麦草、紫花苜蓿、甜高粱等优质饲草种植。实施饲草种植补助政策,2025年利用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主体给予300元/亩的补贴。

四是拓宽特色饲料开发利用的途径。充分挖掘农副产品、酒糟、豆渣、刺梨渣及块根类、多汁饲料、农副产品、工业加工副产品等饲料资源,探索利用刺梨渣、菜籽饼等副产品开发混合饲料,引导企业投资建设饲料生产厂,增加生产线目前,已在关岭县建成牛饲料(精料补充料)生产厂1个,年产能可达12万吨。

(三)技术保障不足问题

针对技术保障不足问题,主要采取以下五个方面措施逐步解决

一是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邀请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养殖户的科学养殖水平。

二是实行专业技术干部包片抓点,定点服务肉牛养殖家庭牧场。

三是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开展“三员”培训。充分发挥市、县农广校的作用,利用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积极组织开展基层肉牛养殖技术培训,针对农民牛人工授精输配员、疫病防控防疫员和兽医员“三员”,提高养殖户及兽医服务人员技术水平。

四是抓示范带动。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家庭牧场,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通过种植高蛋白牧草养牛,有效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提高农户养牛积极性。

五是充分利用微信等信息技术,搭建线上技术服务平台,拓展技术服务渠道。

(四)关岭牛选育工作滞后问题

针对关岭牛选育工作滞后问题,主要采取以下个方面措施逐步推动解决:

一是加强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对关岭牛进行全面遗传资源登记,开展保种计划,积极参与全省贵州黄牛优良品种的遗传资源登记和保种计划,共同维护优异性状稳定。目前,已建成关岭牛国家级核心保种场1个,存栏纯种母牛240头,建立10个家系,持续开展筛选、提纯、复壮,扩大能繁母牛种群,开展保种选育。

二是加快关岭牛繁育体系建设,已建成关岭牛繁育场1个,探索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良肉质品种与关岭牛开展杂交改良,选育适应市场需求、突出关岭牛特点的地方品种。

三是加大优良品种推广。支持关岭自治县提质改造优质种公牛站。推广“冻精+人工授精”技术等。2025年,争取到肉牛冻精输配网络体系建设项目资金150万元,对全市肉牛冻配中心、输配站(点)进行提质改造。到2030年,新(改)建乡、村冻精输配点50个,全市冻精输配网络全覆盖,冻精受胎率提高至85%以上。

(五)机械化推广困难问题

针对机械化推广困难问题,主要采取以下五个方面措施逐步解决

一是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优先支持山区适用的小型化、多功能农业机械,降低养殖、种植、加工主体购机成本。

二是开展农机操作技能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为养殖农户提供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确保肉牛养殖生产机械作业安全。

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和饲草加工大户,推广饲草机械化种植、加工,引入低空经济支持肉牛产业,推广实施规范养殖、机械化投喂等。

四是加强肉牛养殖粪污设施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建立完善的粪污收集、处理和利用体系,推动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高效资源化利用。鼓励养殖户采用先进的粪污处理设备设施,以提升处理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五是加强政策引导和项目资金支持,肉牛全产业链主体给予适当设备设施补贴,调动各生产主体积极性,扩大肉牛产业机械化覆盖范围,促进肉牛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下一步打算

围绕年度目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推进养殖增量。聚焦保种场开展纯种筛选、提纯与繁殖,为2026年申报国家级保护场夯实基础,开展关岭牛为母本开展二元杂交育种,培育适应市场的优良品系,进一步落实“见犊补母”“购牛补贴”等政策,确保全年目标的实现。

(二)提升饲草料保障能力。完成全年全市种植饲草6万亩,优质饲草比例达80%以上。以西秀区、平坝区为重点建设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推广青贮/氨化技术,力争全年秸秆饲料化利用超28万吨。支持养殖企业开展酒糟、刺梨渣等特色饲料原料的饲料化利用试点研究,提高饲草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

(三)深化规范养殖行动。积极发展家庭牧场推广自繁自养及种养结合模式。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创新推广“28安心养”和“企业+农户”代养,完善抵押贷款、政策保险、订单生产等联结机制;规范“牛超市”运营,加强圈舍改造、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技术培训等,支持帮助申报标准化示范场、省级(家级)核心保种(育种)场等。

(四)突破屠宰加工瓶颈。充分激发全市现有肉牛屠宰加工能力,引导肉牛屠宰向沪昆高速公路产业带集中,严格检疫监管并打击私屠滥宰,打造区域中心,实现全年屠宰量突破1万头目标;鼓励企业加强生鲜牛肉精细分割能力建设,补齐细分能力不足短板,提高牛肉产品研发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

(五)强化品牌市场建设。“关岭黄牛”成功入选2024年农业农村部农业精品品牌、关岭牛投集团“小牛奇遇记”品牌荣获2024年中国农业百强标志性品牌为契机,向省级争取继续支持关岭牛纳入“村超”“村BA”文体活动等平台宣传,不断提升知名度。持续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和溯源体系建设,夯实“关岭牛”公共品牌基础。鼓励企业结合市场需求开发牛肉系列产品,培育企业品牌。加强营销人才、牛经纪人队伍建设,利用“互联网+”、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展关岭牛及其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品牌溢价,带动全市牛肉及产品(副产品)销售上台阶。

2025年6月30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