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安顺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23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5-06-27 17:23      

邓斌委员:

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蜜蜂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全市蜜蜂产业发展情况

(一)蜜蜂养殖情况。近年来,我市蜜蜂产业在上级各部门大力支持下,规模养蜂不断涌现,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安顺蜜蜂产业主要以养殖中蜂和意蜂为主,共养殖蜜蜂44441箱(中蜂38717箱,意蜂5724箱),其中西秀区有中蜂1418箱、意蜂1984箱,平坝区有中蜂1483箱、意蜂506箱,普定县有中蜂746箱、意蜂60箱,镇宁自治县有中蜂5308箱、意蜂519箱,关岭自治县有中蜂4393箱、意蜂721箱,紫云自治县有中蜂24720箱、意蜂280箱,安顺经开区有中蜂240箱,黄果树有中蜂409箱、意蜂1654箱。目前获得养蜂证的企业共有34家,其中西秀区1家,平坝区10家,镇宁自治县2家,关岭自治县21家。

(二)蜜蜂养殖方式。中蜂养殖方式主要为定点饲养为主,进行繁蜂扩群,产品为蜂蜜,进行简单过滤后采取简易装瓶进行销售。意蜂养殖主要为“迁徙”养殖,省内外转场追花夺蜜,迁徙路线为每年1-2月份在云南省罗平打菜花蜜,3月中旬到我市西秀、镇宁、关岭一带打菜花蜜,4月份到贵阳打槐花蜜,7月到遵义打荆条蜜,然后又转到罗平过冬。意蜂主要生产蜂蜜和蜂王浆、蜂胶为主,产品多销售给批发商,由批发商销售给省外深加工企业。

(三)蜜蜂经营主体情况。全市有蜜蜂规模养殖场(户)135户(中蜂50箱以上、意蜂80箱以上),养殖蜜蜂17145箱。目前发展较好的有紫云自治县关岭自治县镇宁自治县紫云自治县主要以中蜂养殖为主,规模相对集中,生产模式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主,通过嘉禾香公司统一收购进行简单包装后销售。镇宁自治县蜂蜜养殖均为单打独斗,基本上以零售为主,有一定养殖技术基础。关岭自治县主要以合作社带动农户方式发展养殖。

(四)蜂蜜加工销售企业情况。目前,我市有蜂产品加工企业2家。普定夜郎蜂业是蜂产品出口企业,目前开发了多个系列几十个品种的蜂蜜产品。关岭上关冬足仕荣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蜂蜜加工车间,引进蜂蜜加工设备,开展蜂蜜加工,同时建立了蜜蜂养殖培训基地。

(五)我市蜜粉源植物情况

1.主要蜜粉源植物情况。我市主要的蜜粉源植物有油菜、洋槐、白刺花、李(蜂糖李)、柑橘、枇杷、向日葵、荆条、楸树、泡桐、山花(火棘、野莓、老虎刺、三叶草)等。其中油菜种植面积85万亩,分布在我市8个县(区)(西秀区27.5万亩,紫云自治县19万亩,镇宁自治县13.5万亩,平坝区12.6万亩,普定县5.81万亩,关岭自治县4.7万亩,开发区1.04万亩,黄果树0.85万亩),花期在2-4月,是我市主要的蜜粉源植物。李子种植面积44.99万亩,梨种植面积7.59万亩,柑橘种植面积4.29万亩,葡萄种植面积4.23万亩,花期主要在3-4月。关岭自治县上关镇白刺花2万亩,为春季蜜粉源。野生蜜源植物野山花主要分布在灌木丛林,有火棘、野莓、老虎刺、三叶草等,花期在4-6月,采集的蜜为百花蜜。总体来看,全市密粉源植3-6月份较充足,7—12月只有低热河谷地带有少量蜜粉源。

2.辅助蜜粉源植物情况。有板栗、蚕豆、五倍子、油茶、茶叶、紫苏、薰衣草、荷花、野草莓、玉米、水稻、南瓜、千里、金刺梨等,花期为5-11月。

3.果树蜜粉源植物情况。按照海拔高差的气候特征,分为低海拔果树蜜源产业带和中高海拔落叶果树蜜源产业带。一是低海拔果树蜜源产业带。围绕北盘江流域及打邦河沿岸海拔1000米以下,关岭自治县断桥镇、花江镇,镇宁自治县六马镇、良田镇,紫云自治县火花镇、黄果树旅游区白水镇,主要果树蜜源植物有火龙果、芭蕉、枇杷、柑橘、蜂糖李、桃、百香果、芒果等。蜂糖李集中于镇宁自治县关岭自治县、黄果树,开花期多在2月。枇杷种植面积3.86万亩,花期12月。二是中高海拔落叶果树蜜源产业带。主要果树蜜源植物品种有六月李、四月李、梨、葡萄、樱桃、桃等。大部分果树蜜源集中在西秀区、普定县、紫云自治县镇宁自治县、开发区,开花期多在3月初。

二、安顺市蜜蜂产业发展优势及潜力

1.气候条件适宜蜜蜂产业发展。安顺市属典型的高原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温适中,春迟、夏短、秋早、冬长,除南部河谷夏有酷热、西部高山偶有严寒外,绝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境内年平均气温大部分为14~17℃、历史极端最高气温35.9℃、极端最低气温-8.5℃,年降水量大部分为1140~1250mm,年总日照时数大部分为1150~1350h,无霜期大部分为280~320d,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夏季平均风速2.5~3.0 m/s。良好的气候条件,较为适宜蜜蜂产业的发展。

2.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丰富的蜜粉源植物。安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一是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暖湿润,适宜蜜蜂生存繁殖。二是蜜粉源植物丰富,蜜源植物花期叠错,主要蜜源植物达20余种,辅助蜜粉源30余种,有利于生产优质蜂蜜。三是境内空气清新、无工业三废污染,农药、化肥用量少,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天然场所。蜂蜜的质量主要由生产蜂蜜的环境决定的,不同地方生产的蜂蜜有着不同特点,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了生产油菜蜜、百花蜜、白刺花蜜、槐花蜜、三叶草蜜等特色优质蜂蜜条件。

3.蜜蜂产业的市场空间潜力巨大。蜂蜜从中医、现代药理及临床实践都证明,有非常多的功效,作为保健品辅助治疗疾病具有久远的历史。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有食用蜂蜜的习惯,天然的蜂蜜所拥有的保健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看重,我国已成为蜂蜜消费大国,2019年我国蜂蜜市场规模达到51.5万吨,人均蜂蜜消费量约为0.24kg/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消费量仍有较大差距,表明我国蜂蜜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安顺有丰富旅游资源,有2个5A级景区和10个4A级景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给安顺旅游带来巨大的客源市场,是我市优质蜂蜜展销的最佳平台。

4.蜜蜂产业养殖效益较高。发展养蜂不与种植业争地、争肥、争水,也不与养殖业争饲料,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的特点。蜜粉源资源较好的地方按照一个家庭蜂场饲养100群蜂,每群蜂纯收入300元计算,每户养蜂年收益可达3万元,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例如:关岭上关花江一带为例,有大量的白刺花,花期3月中旬-4月中旬,发展100户养1万群中蜂,每年产蜜70000斤,以60元/斤批发销售,产值420万元,每户4万多元收入,还可以繁殖蜂群销售增加收益。

5.蜜蜂产业能有效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蜜蜂授粉是一项很好的农业增产提质措施,有利于提高农作物、水果、蔬菜等产量。实践证明,可使水稻增产5%,油菜增产18%,部分果蔬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发展养蜂业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蜜蜂授粉对于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上有16万种由昆虫授粉的显花植物,其中依靠蜜蜂授粉的占85%。能够帮助植物顺利繁育,增加种子数量和活力,从而修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三、存在问题

一是养蜂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主体缺乏资金和技术力量,在产销结合上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群体优势。

二是标准化生产落后,蜂蜜质量不高。目前仍以个人和家庭为主,技术人才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疾病防治水平低,引种杂乱,无种蜂场研究缺乏良种改良。

三是蜂产品深加工企业少,产品开发和加工滞后。蜂蜜产品没有通过标准化加工和相关认证,无法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产品包装落后,更没有品牌和知名度,市场认可度不高。

四是培育蜜粉源来补茬口意识不足。蜜粉源时间短,受气候影响较大,春季充足,夏秋季不足,蜜粉源供给不稳定;没有培育蜜粉源植物来补充蜜粉源意识,林下蜜粉源开发不足。

五是场地选址不科学。部分场地蜂群拥挤,造成“蜂多蜜少”恶性竞争。中蜂、意蜂同场,互相打斗,影响产量。

四、下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全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引导投入,科学谋划产业,引进养蜂大数据龙头企业,实现养蜂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十”期末,全市蜜蜂养殖计划达到10万箱以上,年产蜂蜜500吨以上,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产品通过精深加工,产值还可翻一倍以上。

1.做好产业布局。按照“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竞争能力、增强综合效益”的思路,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推动养蜂产业数据化。以紫云自治县、关岭自治县、镇宁自治县等3个县为蜜蜂产业集群重点县,辐射带动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加快发展。根据全市优势蜜源植物的分布,积极整合全市植树造林等政策,大力培育缺蜜季蜜源植物和高泌蜜蜜源植物,积极培育区域性优势蜜源,打造油菜蜜、百花蜜、白刺花蜜、槐花蜜、三叶草蜜、五倍子等优势单品蜂蜜。同时,结合全市资源和养殖现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或研究机构,加强调查研究,编制我市“十”蜜蜂产业发展规划,谋划好产业发展。

2.加大产业发展投入。结合实际制定养蜂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建立蜂业发展基金和政策激励机制,对实施中蜂改良的农户按每箱给予适当补贴,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大户给予适当奖励。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支持,支持中蜂品种资源保护、复合型蜂蜜生产加工产品研发和有机蜂蜜生产基地建设等。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市引进1-2家大数据养蜂产业龙头企业,借助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研发推广无人蜂场养殖技术,完善全市蜂产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借助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打造我市蜂蜜生态品牌,畅通营销渠道。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带动各县(区)县级养蜂公司发展,县级公司又带动合作社或农户发展养蜂产业。

4.加大技术集成推广力度。一方面结合我市养殖实际,集成配套适宜的养蜂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养蜂集成技术和设备,在我市大面积推广应用,提高蜂产业的产量和效益。加大技术推广力度,积极聘请养蜂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我市开展蜜蜂养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采取送出去和以师带徒的办法,培养本地养蜂技术骨干。加大对养蜂户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扶持示范户,通过以点带面,促进活框养蜂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025年6月24日


分享到: